按:3月17日,《中國交通報》頭版及其微信平臺訂閱號《中交報在路上》,分別刊登了我院院長、黨委書記羅玉宏的專訪報道,重點宣傳院立足山區(qū)實際推進技術創(chuàng)新與科研攻關和“崇尚技術、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”工匠精神的文化傳承。請大家積極關注。
文丨本報記者 吳丹 豐家衛(wèi)
特約記者 扎西美朵
135公里,82%是橋梁和隧道,包括長達50公里的隧道群……在建的雅康高速公路,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延伸,穿越深山峽谷的橫斷山區(qū),全線幾乎“腳不沾地”。
同樣令人驚嘆的還有已通車的“天梯高速”——雅西高速公路,它像巨龍般從四川盆地向攀西高原爬升,每向前延伸1公里,平均海拔高程就上升7.5米。
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《超級工程》中,這兩條路齊齊“上榜”,這兩大“超級工程”都出自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(guī)劃勘察設計研究院(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)之手。
航拍雅康高速c17標項目大坪山隧道便道24道彎
“蜀道不難”倒逼技術人員創(chuàng)造奇跡
四川公路設計院成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,建院以來累計完成了6萬多公里公路、300多座特大型橋梁、300多座公路隧道的勘察設計。四川省所有重點公路的建設前期工作,60%以上由四川公路設計院承擔。
近10年來,四川公路設計院立足山區(qū)實際,推進技術創(chuàng)新與科研攻關,逐步積累了一套從成都平原、盆地到盆周山區(qū)特殊地形、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山區(qū)高速公路路線設計方法與經(jīng)驗。
著力科研創(chuàng)新,過去5年,四川公路設計院平均每年研發(fā)經(jīng)費投入超過2000萬元,累計投入超億元。自主科研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,讓設計師們可以充分發(fā)揮想象,攻堅克難。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大橋、臘八斤大橋等創(chuàng)下的一系列“世界第一”就這樣誕生了。
“四川的高速公路網(wǎng)正在加速向外延伸,迫切需要突破盆地困擾。”四川公路設計院院長、黨委書記羅玉宏說,變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天”為“大道出川、蜀道不難”的渴望,倒逼著技術人員發(fā)揮潛力,創(chuàng)造奇跡。
崇尚技術的文化在血液里傳承
羅玉宏介紹,60余年,幾代尋路人櫛風沐雨,沉淀下來最寶貴的就是“崇尚技術、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,在四川公路設計院血液里流淌,形成獨特的文化傳承。
翻看四川交通發(fā)展史,在地震、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面前,四川交通人總是沖在第一線。在這些急難險重任務面前,四川公路設計院則是一支主動擔當、迅時響應的交通先遣軍。
隨著四川省高速公路進一步向盆周山區(qū)深入,越往后走,“硬骨頭”越多,每條路都需要技術上有新突破。而這關鍵在于堅持人才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提高團隊核心競爭力。
“目前,我們正積極籌備組建科技研發(fā)中心,考慮以項目為載體,通過多種形式,吸引知名專家和科技人員進駐,進行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(fā),將研發(fā)中心打造成為技術人員提升能力的‘加油站’。”羅玉宏說。
見報截圖,本文原載于3月17日《中國交通報》第1版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